深度70-300公里的中深源地震为俯冲板片的应力状态、物质组成及俯冲演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约束. 该深度下, 高温高压环境使岩石韧性主导变形, 发震机制尚不清晰. 中深源地震多发生在俯冲板块内部, 上方常伴随火山活动, 通常认为板内含水矿物脱水及其物理化学过程诱发地震破裂. 近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地震学者们发现秘鲁平板内地震发生及破裂呈显著的窄带分布特征, 与邻区常规俯冲板片内地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指示可能...
查看详细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俯冲大洋板片脱水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分馏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俯冲大洋板片脱水可以解释不同俯冲带地区岛弧岩浆的镁同位素组成特征,为理解俯冲带的温度结构以及深部水循环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以“Heavy magnesium isotopic signatures in arc lavas may be attributed to dehydration of subducting hydrated mantle”为题,发表...
查看详细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王文忠特任教授与国际学者合作,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类地行星在增生演化过程中氮同位素的分馏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揭示了早期星胚熔融挥发和晚期富挥发份物质的增生两个关键阶段共同决定了硅酸盐地球中氮元素的丰度,为理解地球挥发份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成果以“Early planetesimal differentiation and late accretion shaped Earth’s nitrogen budget”为题发表...
查看详细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张海江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丽军研究员等合作,通过学科交叉,综合利用多尺度地震成像、地球化学示踪和地球动力学模拟揭示新生代印度板块在高原东侧的撕裂控制了高原的东向生长,首次提出了“板片撕裂-地幔涡流”控制青藏高原东向生长的新模式。该成果以“Cenozoic eastward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查看详细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及国际同行开展合作,发展了SKKKP B焦点延伸震相探测核幔边界超低速区的新方法,揭示了全球核幔边界大尺度高速异常区域内存在中小尺度超低速区,为超低速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以“Detections of ultralow velocity zones in high-velocity lowermost mantle linked to subducted slabs”为题,于北京时间2024年3月4日在线发表在...
查看详细2023年12月2日,由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主办,空间物理研究生第一、二党支部协办的第一届地球物理学研究生论坛在理化大楼西三报告厅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有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苏振鹏教授、王荣生教授,地球与行星物理专业潘路教授,行星与地球化学专业何超教授以及学院百余名学生。开场时,主持人付诗琪简要介绍了到场嘉宾和会议流程。学科教师代表王荣生教授和潘路教授分别作开幕致辞,老师们强调了本次论坛的重要性,指出这不仅是...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