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胡岩研究员召集,来自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国家海洋实验室,地科院地质所,地震局地质所,地震局新疆局、湖北局、四川局以及云南局等共十多位专家学者,8月6日在教学行政楼706召开了有关青藏高原动力学、地震及其相关机制研究的学术会议。来自UC Berkeley的Roland Bürgmann教授也参加了本次会议,Bürgmann教授是地球物理学界世界闻名的大师级学者,在活动构造、岩石圈动力学、上地幔流变学等领域颇有研究,先后发表230多篇论文和专著,其中包括20多篇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刊物文章。
会议开始前,我校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黄方教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来科大交流。黄方教授介绍了科大的基本情况、学校的各项人才政策,以及地空学院的主要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科研前景等。黄方教授热情欢迎有实力的青年才俊来科大发展、施展自己的才华。
会议首先由Bürgmann教授介绍美国加州利用GPS、重力等观测数据研究Central Valley地下水的季节以及长年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和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关系。最后指出在我国部分地区,GPS 时间序列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至于该季节变化是否和地震活动性有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吴晶研究员介绍了龙门山地区在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及其机制研究。地科院的Marie-Luce Chevalier研究员介绍了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鲜水河断裂带不同部分的断层走滑速率。地震局付虹、朱志国老师先后介绍云南局的地震前兆研究,以及2017年精河地震的前兆观测。
国家海洋实验室的栾锡武研究员介绍了在印尼浅海地区通过主动源地震波反射剖面研究当地油气资源的研究。地震局赵斌、孙建宝研究员分别介绍2015年尼泊尔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的同震以及震后形变等研究进展。胡少乾博士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南段云南地区地震波层析成像的相关研究。
地空学院胡岩研究员介绍近十年来俯冲带地震粘弹性震后形变的最新研究,并指出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例如研究震后余滑在不同时间尺度的空间分布及演化,从而进一步研究断层面的摩擦机制;弧前地区不同区域的正断层、逆断层分布和俯冲带周期形变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郯庐断裂带南段的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动力学演化机制等。
会议最后讨论了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如何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一步交流合作,探讨如何利用不同学者各自的优势一起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演化、地震前兆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等热点、难点科研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希望类似研讨会长期化、不同单位学术交流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