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俯冲大洋板片脱水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分馏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俯冲大洋板片脱水可以解释不同俯冲带地区岛弧岩浆的镁同位素组成特征,为理解俯冲带的温度结构以及深部水循环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以“Heavy magnesium isotopic signatures in arc lavas may be attributed to dehydration of subducting hydrated mantle”为题,发表...
查看详细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王文忠特任教授与国际学者合作,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类地行星在增生演化过程中氮同位素的分馏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揭示了早期星胚熔融挥发和晚期富挥发份物质的增生两个关键阶段共同决定了硅酸盐地球中氮元素的丰度,为理解地球挥发份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成果以“Early planetesimal differentiation and late accretion shaped Earth’s nitrogen budget”为题发表...
查看详细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张海江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丽军研究员等合作,通过学科交叉,综合利用多尺度地震成像、地球化学示踪和地球动力学模拟揭示新生代印度板块在高原东侧的撕裂控制了高原的东向生长,首次提出了“板片撕裂-地幔涡流”控制青藏高原东向生长的新模式。该成果以“Cenozoic eastward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查看详细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及国际同行开展合作,发展了SKKKP B焦点延伸震相探测核幔边界超低速区的新方法,揭示了全球核幔边界大尺度高速异常区域内存在中小尺度超低速区,为超低速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以“Detections of ultralow velocity zones in high-velocity lowermost mantle linked to subducted slabs”为题,于北京时间2024年3月4日在线发表在...
查看详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吴忠庆课题组揭示地球早期的基底岩浆洋演化会出现水诱导的地幔反转,太古宙大陆是基底岩浆洋演化的一个产物,其中水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图1),研究工作以“Water-Induced Mantle Overturns Leading to the Origins of Archean Continents and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为题,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该工作是大陆起源和早期地球...
查看详细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在下地幔热导率和核幔边界热流分布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与机器学习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下地幔最主要的矿物布里奇曼石及其高压相后钙钛矿的热导率,并结合课题组此前获得的下地幔矿物成分与温度分布(Deng et al., 2023 PNAS),明确了核幔边界热流分布及热通量大小。相关成果以“Thermal conductivity of Fe-bearing bridgmanite and...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