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张捷教授课题组在监测地震、应用人工智能实时估算地震震源破裂机制参数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地震的发生是震源处岩石的破裂和错动过程,可以采用两个相对错动面的走向、倾向及倾角等参数描述,称为地震震源机制解。这个震源断层破裂面的特征与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因...
查看详细9月26日,由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省地震局协办的“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0年度学术年会暨首届郯庐-大别地震与构造物理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十几家学术单位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交流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和大...
查看详细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地震学研究人员的地震学算法与程序使用及设计能力,促进地震学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姚华建教授的组织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大理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地震学算法与程序培训班(网络版)”于2020年8月5日- 7日成功举办。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来自浙江大学...
查看详细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复杂的形变特征和成矿作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课题组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开展地震波速层析成像研究,结果揭示了高原三维地壳结构,并着重讨论了地壳形变过程以及对中新世斑岩型铜矿成矿过程的启示。本研究以“High‐resolution 3‐D shear‐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por...
查看详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张海江教授研究组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合作,利用大地电磁成像,首次获得了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下方20公里深的三维高分辨率电阻率结构,并精细刻画了尾山火山的地壳岩浆系统分布形态及估算了岩浆囊的部分熔融程度。该研究成果以“Magma recharging beneath the Weishan volcano of the intraplate Wudalianchi volcanic field, northeast Chi...
查看详细地震定位是天然和诱发地震监测和预警的一个基本任务。地震定位算法通常分为两类:基于到时的定位和基于全波形偏移的定位。这两类定位方法都需要事先收集多个台站监测到的数据。但是对于实时地震应用如地震早期预警,需要地震的定位随着更多监测台站的触发而实时更新地震位置及其误差。但是传统的基于到时和波形的地震定位方法不满足这样的需求。为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科技部蒙城野...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