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之后会跟随大量余震,往往会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二次危害,阻碍了震后救灾工作的展开。已有研究表明,一个大于6级的地震发生后,仍有一定的概率(约5%)会跟随一个更大的地震,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灾害。因此,对余震序列的密切监测对于跟踪后续地震灾害、提高对余震规律认识至关重要。虽然已有传统区域和全球永久地震台网在大地震监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它们的空间覆盖不足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余震监...
查看详细5月26日,中国地震局发布新闻公布参与云南漾濞6.4级和青海玛多7.4级地震的科考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在云南漾濞第一时间部署自行研发的新一代4G实时地震监测系统位列其中。 5月21日晚21:48,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已致3死28伤,损坏房屋13000余间。此后数天,陆续发生数百次余震,包括数个4级以上的强余震,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
查看详细破裂速率是评判地震裂纹在断层上传播快慢的标准。对理解地震背后的物理行为和断层上的动力学参数都有重要意义。尽管天然地震的发震断层几何错综复杂,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一个平面断层进行分析。在平面断层上,破裂从成核区域产生向四周扩展,直到破裂停止,对常规地震来说,通常会在几秒到几十秒内完成。如果裂纹传播的速率超过介质中剪切波传播的速率,可以在断层周围产生马赫波,这种破裂被定义...
查看详细2021年5月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物理内部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海江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合作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Correlation of porosity variations and rheological transitions on the southern Cascadia megathrust》。该研究利用最新发展的先进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联合海洋和陆地的...
查看详细大洋板块俯冲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由于大洋地壳的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征与平均地幔组成非常不同,因此循环的洋壳成分被认为是地幔地震波速异常和地球化学观测异常的重要来源。此外研究洋壳成分在地幔深处的循环过程将为研究地幔动力学过程和深部物质循环过程提供关键线索,但是洋壳的循环过程一直缺少可靠的地震学约束。 地幔转换带是上地幔和下地...
查看详细越南北部及南海北部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处,地球动力学及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海南地幔柱以及南海打开机制等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课题组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越南及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开展地震波速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该区域高分辨率的三维地壳上地幔顶部横波速度结构模型,并着重讨论了越南北部以及南海北部地幔上涌和板块拼合等构造特征。...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