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4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蒙城野外站”)在合肥举办了第二届郯庐-大别地震与构造物理研讨会暨蒙城野外站2022年度学术年会,旨在进一步提升郯庐-大别构造带综合地球物理和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水平,服务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防震减灾需求,更好地加强国内同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蒙城野外站站长陈晓非院士、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齐诚副司长、安徽省地震局凌学书副局长、中国...
查看详细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enata Wentzcovitch教授课题组及美国康奈尔大学Geoffrey Abers教授合作,在俯冲带浅部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成因上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以“Elastic Anisotropy of Lizarditeat Subduction Zone Conditions”为题,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地球内部水循环是理解地球演化与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在俯冲带,...
查看详细9月1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九章论坛第三讲——开天辟地话火山&给火山做CT”科普报告会在合肥市科技馆举行。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张海江教授分别以《开天辟地话火山》和《给火山做CT》为题作科普报告,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参与本次活动。 &...
查看详细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伍新明教授团队在三维地质构造建模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技术进展。该团队提出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可交互式智能构造建模方法,利用一种轻量级的三维卷积神经网络从多源异构和不均匀分布的稀疏构造数据中快速重建完整的隐式地质构造模型。该方法对于充分了解地下空间构造信息和定量模拟地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成果以“DeepISMNet: Three-Dimensional Implicit Structural Modeling with Convolution...
查看详细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姚华建教授团队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结构成像及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联合地震背景噪声和远震面波数据反演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的横波速度结构模型。新的地震成像结果揭示了区域内多个以前未发现的速度异常体,并获得了三维方位各向异性特征,这对认识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相关成果以“High-resolution crustal and uppe...
查看详细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地震学研究人员的地震学算法与程序使用及设计能力,促进地震学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姚华建教授的组织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科技部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EarthquakeResearch Advances期刊于2022年8月1日--3日联合举办了第八届“地震学算法与程序(网络版)”培训班。 在为期三天的培...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