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姚华建教授团队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团队采用背景噪声和地震面波成像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大尺度岩石圈精细速度结构,并联合大地测量结果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新生代改造的特征,新结果对于认识华北克拉通地区地震活动性分布特征和地震灾害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成果以“Ongoing Lithospheric Alteration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Revealed by Surface-Wave Tomography a...
查看详细2021年5月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科技部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中国科学院深地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海江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合作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Correlation of porosity variations and rheological transitions on the southern Cascadia megathrust》。该研究利用最新发展的先进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联合海洋和陆地的地震数据,确定...
查看详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泽峰研究员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总结了全球3000多个5.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特征,全景式地展示全球地震破裂过程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对地震能量释放模式的认识,对地震早期预警具有启示意义。该成果以“A generic model of global earthquake rupture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by machine learning”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李泽峰研究员为本文的唯一作者。地震是对人...
查看详细近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站给我校发来感谢信,感谢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及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地球物理仪器定位了合肥南站空调管线地下漏水点,协助解决合肥南站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工作不正常的问题。从2013年建站之初,合肥南站候车大厅就采用了低碳环保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然而随着运行时间的累积,地源热泵系统出现了工作效率低、循环水大量流失、无法达到预定工作温度等问题,运行方...
查看详细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组在地幔过渡带组分和温度的认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地幔岩(Pyrolite)在地幔过渡带底部的波速不仅依赖于平均温度,而且还受控于温度的分布,可用于反推温度横向不均一程度。在考虑温度的横向不均匀性后,地幔岩可以在地幔过渡带底部产生地震学观测的波速和密度。相关研究成果以“Elastic properties of Fe-bearing Akimotoite at mantle conditions:Implications for ...
查看详细地震学观测显示地球核幔边界广泛分布超低速带(ULVZ),其高度5-100公里,横向大小为10-100公里,横波波速降达5%-30%。ULVZ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被认为有可能代表了地球冷却过程中残余的原始岩浆洋结晶、俯冲物质或部分熔融。大多数现有观察到的ULVZ似乎聚集在下地幔大尺度低速体(LLVP)的边缘,表明这些ULVZ的形成与LLVP有关。地表上一些典型的热点,如夏威夷、冰岛等,均被认为和ULVZ存在密切关系,而地幔柱可能把这些化学异...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