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1年12月30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https://www.nature.com/lsa/)携手中国科学报社旗下科学传播旗舰品牌 科学网(https://www.sciencenet.cn/)重磅推出2021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榜单,总结了2021年中国光学领域的高“光”时刻。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李泽峰与合作者“利用通讯光纤网络实现大地震后的快速响应”的研究成...
查看详细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区,岩石圈经历了碰撞、俯冲、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演化历史。建立准确的地球物理模型可以为认识中国大陆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状态以及动力学过程提供一个基础模型。多年来,研究人员应用不同的地球物理数据和方法得到了一系列中国大陆区域的地球物理模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
查看详细近日,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2019年博士毕业生王文忠博士(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卡耐基科学研究所联合博士后)与李春辉博士(前中科大特任副研究员,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副研究员)、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黄士春教授和李敏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John Brodholt教授、美国卡耐基科学研究所Michael Walter教授、中科大黄方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水炯教授合作,通过第一性原...
查看详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泽峰课题组与牛津大学黄晖博士合作,发展了无监督学习方法,从复杂的火山地震中成功分离了长周期事件、混合事件和火山构造事件,发现2018年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爆发前3个月,地下岩浆已经有显著的异常活动。该方法可以追踪火山爆发前数月的地下岩浆的活动,对监测火山活动、预报和预警火山灾害活动有重要应用前景。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地学一流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https://do...
查看详细自新生代早期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持续汇聚,形成了雄伟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在印度-欧亚大陆持续汇聚的过程中,许多岩石圈物质被挤出,这些物质中,有许多都被沿哀牢山-红河断裂的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所吸收。但是,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左行走滑是如何启动的?对于这一问题,仍然缺少共识。 在最近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查看详细地幔的粘度在地球的热化学演化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可以显著影响地幔柱的上升和俯冲带的下沉,进而影响地球内部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通过对大地水准面反演,冰后回弹数据分析以及全球地幔对流模型,一般认为地幔在660 km深度有一个大约10-100倍的粘度跳变(Richards & Hager, 1984)。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在地幔过渡带的底部还可能存在一个几十公里厚的低粘度层 (Mitrovica & Forte, 2004),...
查看详细